读书笔记——《30 天学会绘画》
读书笔记——《30 天学会绘画》
《30 天学会绘画》就像是一位耐心的绘画启蒙导师,它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,以简洁明了的方式,为绘画零基础的读者打开了艺术创作的大门。这本书不仅传授绘画技巧,更致力于帮助读者在 30 天的时间里,建立起对绘画的基础认知和系统方法论,让 “学会绘画” 从遥不可及的梦想,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一、书籍核心价值与适用场景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许多人渴望通过绘画表达自我、记录生活,但苦于不知从何入手。《30 天学会绘画》正是为这类人群量身打造的实用指南。它打破了 “绘画需要天赋” 的固有观念,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练习,任何人都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。无论是想培养新爱好,还是希望提升视觉表达能力,这本书都能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学习路径。
二、绘画九大法则:构建空间与立体感的密码
2.1 透视与空间营造法则
压缩:通过扭曲物体形态,模拟现实中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。例如在绘制倾斜的长方体时,将靠近视线的一侧适当拉长、另一侧缩短,能让物体看起来更具空间纵深感。
位置:把物体置于画面下方,暗示其离观者更近。如绘制街道场景时,将近处的路灯画在画面底部,远处的路灯依次上移,轻松营造出街道延伸的效果。
尺寸:直观地通过大小变化表现距离。绘制一排树木,近处的树画得大而清晰,远处的树逐渐缩小,空间层次感瞬间显现。
重叠:利用物体间的前后遮挡关系表现空间顺序。画花丛时,让部分花朵遮挡住后面的花枝,自然营造出花丛的繁茂与深度。
2.2 光影塑造法则
阴影:根据光源方向,在物体背光面添加阴影。以球体为例,光源从左上方照射,就在球体右下方绘制渐变的阴影,使其从二维平面变为立体圆球。
投影:在物体背光侧的地面绘制投影,投影形状与物体轮廓相关,且离物体越远,投影边缘越模糊。绘制桌上的水杯时,在水杯右侧地面画出椭圆形投影,增强物体与环境的关联。
2.3 形态表现法则
轮廓线:用流畅的曲线勾勒物体边缘,同时通过线条的轻重变化体现物体的转折和凹凸。画苹果时,外轮廓线在明暗交界线处加重,表现苹果的圆润立体感。
水平线:在风景画中,绘制一条水平参考线作为 “视平线”,高于视平线的物体呈现俯视视角,低于视平线的物体呈现仰视视角,帮助构建画面整体空间布局。
密度:远处物体减少细节、提高亮度,近处物体刻画细节、降低亮度。绘制海景时,远处的船只简化形状、用浅色描绘,近处的礁石细致刻画纹理、用深色突出质感。
三、绘画基础分子:搭建万物形态的基石
球、立方体、圆柱和锥体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础几何形态。理解这四种基本分子,就能将复杂物体拆解为简单几何结构进行绘制。
球体:掌握其光影变化规律,是绘制圆润物体(如苹果、人脸)的关键。
立方体:理解透视原理的基础,通过绘制不同角度的立方体,能掌握三点透视、两点透视等技巧。
圆柱:常用于绘制树干、手臂等柱状物体,把握其顶面椭圆的透视变化是难点。
锥体:可延伸出圆锥、棱锥等形态,是绘制山峰、屋顶等物体的基础。
四、绘画实操六步法:从构思到成品的完整路径
确定光源:在画面角落标注光源方向,这是后续绘制阴影和投影的依据。例如设定光源来自左上方,物体的阴影和投影就应在右下方。
速写构图:用简单线条勾勒物体大致形状和位置,确定画面布局。绘制人物时,先以火柴人形式确定头、躯干、四肢的比例和动态。
塑形细化:将几何形状逐步转化为具体物体形态,添加细节特征。把立方体细化为房屋,添加门窗、瓦片等元素。
光影绘制:根据光源方向,绘制物体阴影和投影。从最暗部开始,用铅笔轻轻涂抹,再用纸巾或擦笔晕染,实现从暗到亮的自然过渡。
强化轮廓:用较深的线条加深物体边缘,突出主体。同时添加细节线条,如树叶的叶脉、布料的褶皱。
画面整理:擦除多余辅助线,检查画面整体效果,对不满意的部分进行调整完善。
五、学习建议与实践拓展
5.1 每日练习计划
1-10 天:专注练习九大法则和四种基础分子,每天临摹简单几何物体组合。
11-20 天:尝试将基础分子组合成复杂物体,如用圆柱和球体绘制花瓶与水果。
21-30 天:进行场景绘制,运用所学法则表现空间和光影,如绘制室内一角、街景等。
5.2 拓展学习方向
观察训练:日常多观察身边物体的形态、光影变化,培养敏锐的观察力。
临摹优秀作品:选择与本书风格相近的插画、素描作品,学习他人的构图和表现手法。
创意实践:在掌握基础后,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意,对物体进行变形、组合,创作独特的绘画作品。
我边阅读《30 天学会绘画》边练习的作业放在了Tumblr,还是有所收获的。